查看原文
其他

招聘︱致旅行作家

2017-08-27 行李


自周一发布招聘文章以来,收到了很多精彩的简历,很感动,也很惊讶,很多朋友从未以任何方式发过声音,直到这次才现身,谢谢你们。针对过去一周大家提出的常见问题,我想补充几句。


我们最终选定的全职写作者,只会有2-3名,需要各方面都很合适。其实我更希望大家像认领一个个项目或者论文一样,分阶段、分选题的完成专题写作。

比如,如果你对音乐感兴趣,太好了,五条人苏阳野孩子小河晓利宋雨哲李带菓左叔崔叔老周以及民间音乐大神……全都是我们想采访的人物,在双方都确定合适后,就开始申报选题,定一个时间段,到时候交稿。

如果你想采访十位写作上海或是其他城市的作家,求之不得;如果你想采访十位独立建筑师,或者对中医感兴趣,对僧人的精神及世俗生活感兴趣,或是在乡间重建书院的人,滑雪大神,博物学者……全都可以的,用你的诚恳和好奇心,用力去做就好,但我们希望都能尽量做一系列,而不是零散的局部。我们在差旅费、稿费,以及后续的出版(如果可能)上,尽一切可能支持。

所以即便你不是我们的全职同事,仍然可以这种更自由的方式,在你喜欢的领域深耕下去。所以如果再发简历来,希望你明确告诉我们:你对哪个领域感兴趣?


还想补充的是,过去的经验很重要,但并没有那么重要,我们一直希望去媒体化、去记者腔,永远以朴素甚至粗粝为底色,所以学历、媒体经验、不够开阔的见识……有时反倒是障碍,希望我们都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每一个明天都是新的,每一个明天里的我也是新的,忘却过去,不断更新。一个合格的旅行作家,就是这样沿路行走,不回头……


如果你们诚心来,希望能花一点时间看看过去三年我们都做了什么,无论激赏还是批驳,都建立在了解过去的基础上,我们也会试着了解你们,以各种方式。


谢谢你们。以下为上周招聘文章,继续放在这里,方便那些还没看到的同好。




2009年秋天的某个夜里,在北京方家胡同散步时,灯火阑珊,晚风拂面,同行的瓦舍旅行酒店创始人老赖忽然动情的说,我们做一家咖啡馆吧,就叫“行李”,再拍部纪录片,问所有人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旅行?片名就叫《收集流浪史》。

那时瓦舍刚创立两年,我还在杂志社工作,刚刚以编辑的身份,向老赖约了一篇稿子:以未来二十年的身份,给现在的自己写封信。信的内容如下:

 

世界重新回到古代,远方重新变得遥远

 

在桂林、北京等热门旅游地开设了好几家国际青年旅舍后,我很快感到厌倦,虽然它们生意都很好。于是,我又继续之前的世界旅行,并在途中考察了无数青年旅舍、环保旅舍、精品设计酒店,从纽约的派拉蒙酒店到挪威的The Other Side,从不丹的安缦度假村到云南热带雨林里的生态酒店,它们无一例外地很棒,但走完全程,我开始厌倦这种“被动”的身份,和假环保的本质,后来,我创造了一种真正环保、不考虑客人喜好、只考虑我个人想法的酒店。如今,从三峡大山后的某个小村子,到南海群岛上的无名小岛,从大兴安岭里的林业区,到阿拉善沙漠深处的山民家,我已经在20个小地方开设了新酒店,并在每家酒店旁都开设了一家名为“行李”的咖啡馆。


20家酒店都包含了以下原则:

酒店选址远离热门旅游地,都是难以抵达的偏远角落,必须步行3天才能抵达。

酒店的物材,全部选用当地废弃材料,采暖制冷因地制宜,减少板材使用。

酒店设计上,摈弃小资美学、文艺美学,以实用为原则,自然为美,不强调风格,修修补补随物赋形,随处可见的补丁成为我们的标识。

酒店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很好,比如员工都喜欢音乐,乐于和人交流,乐于助人。而每家酒店都支持和参与当地文化的保护和创造,举办小众电影节和音乐节。支持创意手工产品在旅馆的自由交换和买卖。每家酒店都有院子,种上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和蔬菜,还养殖鸡鸭和牛羊,自给自足,自己动手烧火做饭。

每家酒店都是文物,因为在你所在的时代,太多宝贵文物因为经济原因而被拆迁,我那时籍籍无名,不能阻止他们,只能找个空地,把所有墙砖买下来,全部编号,然后用它们建成酒店。后来人们后悔了,经常来我的酒店外面,对着酒店外墙的旧砖瓦发思古之幽情。我们的每家酒店都成为当地文化和环境的保护单位。

每家酒店都很环保,但我们不强制客人环保,那是他的自由,但是绝不提供一次性用品。尽量引导客人不做讨厌的游客,减少他们对目的地的干扰,帮助他们像当地人一样生活,而不是简单地消费目的地。客人可以长留,可以不必付费,但需要参与劳动,可以种菜,打渔,当然不一定能打猎。

每家酒店里的员工和客人,都要学会当地语言,甚至杜绝英语和普通话,在我们的每家“行李”咖啡馆,每天都请来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讲述遥远的当地文化,传授古老的当地语言,甚至教导当地生产方式,员工和客人都可以来学习。

而每到夜里,我们就在院子中央升起篝火,大家围炉而座,交换各自路上的奇观和奇遇,甚至交换梦想和爱情——后来,我用他们的旅途故事,集合而成一本书:《收集流浪史》,书中故事和人物,如同小径分岔的花园,成为解读它们各自所在时代的密码,它和《忧郁的热带》、《秘鲁征服史》、《命运交叉的城堡》一样伟大。


你放心,关于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并未完全实现——不然我怎么可以给你写信——但确有一些灾难发生,而让那些贪欲无止境的人们开始有所反省,开始尊重自然。然而,这20年里我最开心的是,在2025年发生的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地球遭受太阳风暴肆掠,黑森林成为景观,火山和温泉随处可见;汽车停止生产,只有自行车可以使用;飞机停航;高速公路消失,乡村小道如河网状密集;每条河道都丰盈无比,河面上的船只穿梭来往,没有大船,全是小舟……世界重新回到古代,远方重新变得遥远,远行已是远征,徒步重新成为乐趣盎然的旅行方式:每一座山都难于逾越,公路并不比沼泽便捷,像契柯夫年代生活的西伯利亚的吉利亚克人,在铺设好的马路边的密林里步行,带着女人和狗。人们开始崇拜所有的原始部落和少数民族,他们懂得翻译自然的语言,是我们和自然相处的老师。 


国际公约还对旅行者特别规定:旅途里禁止摄取影像,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通通禁用,不再有照片和录像,只允许用眼睛和心灵观察和表达。印刷也不再使用,信可以用树皮书写。使用计算机的人全都移民住到另外的星球,每周有星际航班通往火星和月球。他们在努力从遥远的星球旅行到更遥远的星球。


我现在所处的时代,人人都需要旅行,就像人人都需要阅读一样。在成功开设了第20家酒店后,我退隐到一个少年时代最为倾心的山居小城,那里山水俱佳,清爽朴素,常有才学识兼备的旅行者造访,讲述他们的流浪续集。

 


以此为志向,如今瓦舍旗下酒店早已不止20家,每家酒店都有一个专属区留给“行李咖啡馆”。三年前,我们还创办了微信公众号【行李】,不问关注人数,不问阅读量,本着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向,以朴素、真诚为底色,问所有人旅行的意义,收集他们的流浪史。而我们自己,以采访的形式,同样走在路上,并以“沿路行走,直到自己变成道路”作为slogan。

 

三年来,我们收获了很多激荡人心的回答,也收获了很多真诚的读者。常常被双方问到我们的团队,有点不好意思的是,【行李】自初创之日起,便一直是个体户的状态(年初终于来了一位户外总监,现在正在西藏山南参加陈坤发起的【行走的力量】,待归来,便会加入瓦舍旅行酒店开发旅行产品)。

虽然是个体户,但我们关注的领域早已建立:

 

文化艺术

生活方式

自然探险

博物学

民艺

 

以及以上领域都离不开的地域文化。在一个全球化泛滥、互联网正在替代越来越多现场的时代,地方性的风土,才是我们最看重的。每个人都应该有地方性,有风土,就像小川绅介在《收割电影》一书里说的: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圆锥形的风土。瑞士有瑞士的,乌里有乌里的,这个村子有这个村子的风土……所有的事物,包括语言、作物、思考问题的方式、空气、风、传统、历史,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电影(访谈)里,把这些只有这里才会有的事物,这里的时间,忠实地再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用这篇电影(这篇访谈),和生活在不同的风土中的人对话。因为不论是生活在什么样的风土中的人,都是在拼命地活着。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也一定背负着都市的风土。风土的本质,并不是这么简单就能破坏的。

 

我们想对这些不同领域(区域)的风土做持续、深入的探索,像做论文那样,像做丛书那样,探索一个领域的无限可能,挖掘一个区域的在地文化。

我们的野心,是希望通过一篇篇朴素、诚恳的访谈,做一系列真正的“旅行文学”读本,那种诱惑我们上路,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区域人地关系的读本,能关照一个地方、一个人的风土的读本,就像那些曾经召引我们上路的读本。

我们还想以这些读本和受访者为真正的导游,带我们实地探索一个个地方,就像我们过去所做的那样:读完作家陈丹燕写塞尔维亚的新书《捕梦之乡》,就带着这本书,和她一起踏上塞尔维亚的土地(9月启程);听印尼作家奥古斯丁讲完在中亚的故事,就请他同行,和我们重返乌兹别克斯坦(10月启程);美国作家比尔·波特沿着禅宗祖师的足迹逐一参拜,以《禅的行囊》一书记录沿途,我们把他从美国请来,带我们一起行脚(来年四月)……日后我们还会和更多有趣的灵魂,去到更多地方。

我们始终坚信,每个地方的风土都是一座迷宫,只有极少数人才持有打开迷宫的钥匙,他们是一个地方最合适的导游。我们的访谈,就是找到他们,请他们讲述迷宫的故事,再掏出钥匙,打开迷宫,带我们一起进入其中探险。

 

但个体户始终有限,无论时间、精力、智识,所以我们这次是来邀请更多旅行作家,或者致力于成为旅行作家的你们,加入【行李】,一起尝试系统性的写作,不至于被当下的碎片化信息击碎。

你可以任选一个领域或一个区域,以半年(或更长更短的时间)为期限,精耕一系列人物访谈,最后集结为一本小书——以访谈的形式,是因为可以听到不同人的声音,看到不同类别的表达方式,而不只是写作者的独白,不只是一味的记者腔、作家腔。

我们的工作方式,可以是全职,也可以是以项目为单位的兼职。工作地点可以在北上广,也可以在任何一个偏僻角落;可以来办公室(我们在成都重庆大理都有办公室)办公,也可以在家……联系畅通就好。

 

招聘岗位

 

A:写作者

对一个领域或一个区域有持久的关注和爱好。目前我们的内容主要在户外探险、博物学、文化艺术、民艺、生活方式几个领域,欢迎在这些领域有过深耕经验的媒体人加入。

可以胜任一篇采访的所有流程:选择人物、前期沟通、现场采访、后期编辑、排版。提供朴素而有良好审美的编辑及呈现形式,为读者提供具有持久阅读性的内容。

办公地点:任意

 

B:出版经理

熟悉出版业务,具备对出版界动态的宽广视野,对我们即将要出版的图书有深刻的理解。

办公地点:北京/上海/成都

 

C:运营总监

熟悉各种推广形式,有成熟品牌的推广经验,认同【行李】的理念,向外界准确传达。

办公地点:北京/上海/成都

 

有意者请发送简历、近照、相关资料、个人要求至:daisyhuang16@foxmail.com

截止时间:2017年9月15日

 

薪酬待遇方面容待面谈。也可以把自己希望得到的报酬在邮件中说明。即使个人对薪酬没有要求,请相信我们也会主动为每位员工提供尽可能满意的收入。

每个岗位最后都需要接受面谈。

新入职的员工会有两个月的试用期,也会拥有走一条行李线路的特权。

 

你我双方都处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中,不是【行李】一家在招聘,也不是你一个人来应聘。我们会认真对待每一位应聘的同学,每一位加盟的同事,也希望你同样可以认真对待这次应聘,把相关资料准备得尽量丰富而有说服力。

 


封面照片:南屏山居小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